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当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长期血压高易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甚至致心力衰竭、
中风、肾功衰严重并发症。目前口服西药降压治疗都存在疗效不能巩固、复发、耐受性等缺点。笔者自1998~2005年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60例高血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较单用西药降压有明显优越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30岁;高血压病程1年内者8例,1~5年者24例,5~10年者16例,10年以上者12例;无症状者6例,眩晕、头痛伴夜间无眠者32例;有心慌、胸闷、胸痛者16例,有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者6例;血压增高程度:160~180/95~105mmHg者18例,180~220/105~120mmHg者38例,220mmHg以上/120mmHg以上者6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28岁,病程1年内者6例,1~5年者21例,5~10年者18例,10年以上者5例;临床无症状者5例,头晕、头痛、
失眠25例。有心慌、胸闷、胸痛者15例,中风肢体偏瘫者5例;血压增高程度:160~180mmHg以上/95~105mmHg者11例,180~220/105~120mmHg者29例,220mmHg以上/120mmHg以上者10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依据1978年卫生组织规定高血压诊断标准衡量,确诊为高血压病。(即安静时收缩压在160mmHg以上和/或舒张压在95mmHg以上者即为高血压),并排除了其他已知疾病所致的症状性高血压。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用西药口服降压治疗;轻度升高,病程较短者(血压160~180/95~105mmHg)采用复方降压片2片/次,3次/d;中度升高,病程长者(180~220/105~120mmHg)采用复方降压片2片/次,3次/d,
心痛定10mg/次,3次/d,重度升高,病程最长,血压顽固不降,并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无效者采用心痛定10mg/次,3次/d,卡托普利25mg/次,3次/d,并逐渐加量,以上各度均加用路丁片、维生素E等辅助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2 治疗组 西药使用和对照组基本相符,但降压药量相应减少。中药治疗:治疗组每日加用中药1剂煎服,方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20g(先煎),山栀10g,黄芩10g,川牛藤12g,杜仲6g,益母草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茯神10g。有心慌、胸闷、胸痛者去杜仲、桑寄生,酌加丹参20g, 檀香10g;有肢端麻木,中风后遗症者酌加桃仁10g,红花6g,地龙6g,黄芪20g;痰热内盛,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者酌减杜仲、寄生,加浙贝10g,胆星6g,竹茹10g。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降至正常水平(160/95mmHg以下);有效:症状有明显好转,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者。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显着,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中西药联合降压效果显着,优于单纯西药口服降压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眩晕、头痛、失眠等症,属祖国医学之“眩晕”、“头痛”范畴。涉及肝、肾、脑、心等症,病机多属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且有挟痰、挟瘀、挟火等不同类型,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平衡阴阳,补泻兼施。天麻钩藤饮能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安神定志。以其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高血压为辨证施治得当。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热泻火,益母草、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杜仲、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方中主药钩藤有良好降压效果。夜交藤、茯神有镇静、安神作用,亦有利血压下降,牛膝、益母草利尿降低血容量亦可降压,再配合西药口服更可加强降压效能,并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西药毒副作用,因此中、西药联用可加强降压效果,延长远期疗效,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参考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60例观察,陈泳烨,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