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自1998年始应用CT定位对
高血压脑出血采用锥颅血肿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通常年龄较大、病史较长,常伴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疾患和损害,还出现肺部感染、偏瘫、失语、自理能力低下等并发症。因此,从2000年始,我科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不同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对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51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30~84岁,平均年龄57岁。治愈22例,好转15例,未愈10例,死亡5例。入院时按GSC评分:3~5分9例、6~8分13例、9~12分19例、13~15分11例。总有效率达72.5%。51例病人和(或)家属均接受健康教育,对护士工作感到满意。
2 健康教育
2.1 早期的健康教育 即术后1~2周[1],重点应做好以上护理措施:
2.1.1 控制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和控制高血压
正确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度及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及恐惧等。去除造成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咳嗽、呕吐、情绪激动、躁动以及忧虑烦躁等。通过家属真诚的关怀,护士的体态、资势、面部表情和眼神、触摸、对话等给予病人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及恐惧。指导病人不要用力咳嗽、用力排便,保持血压的稳定,防止血压过高造成再出血、过低导致脑血流不足[1]。术后要连续动态监测血压,理想的血压应维持在收缩压≤14mmHg,舒张压≤90mmHg。
2.1.2 预防脑水肿的措施
脑水肿是颅内疾病和全身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病理过程,常引起或加剧颅内压增高,通常在术后2~3天达到高峰,1周可以消退[2]。应抬高床头15°~30°。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按时执行脱水治疗。改善脑缺氧是防治脑水肿的重要措施,故术后要给予充分、有效的氧气持续低流量吸入。要告知病人或家属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要求病人或家属配合,不要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和拔除吸氧管、放平床头等。
2.1.3 预防并发症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颅内感染,指导病人配合护士定时做好翻身叩背工作,注意排便情况。不要随便拔除引流管,保持各种引流管的固定、通畅,防止引流管内液体堵塞、逆流等而引起颅内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和大小便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
2.2 中期的健康教育
可逐步进行语言、肢体等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
2.2.1 一般教育
根据病人的清醒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文化程度、职业、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等,可采取详细、系统的教育方式,逐步反复多次的教育方法,去帮助病人掌握有关的疾病保健知识,学会自我护理和救护措施[4]。护士应态度亲切、和蔼,主动与患者交谈,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讲述,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精神困惑,满足其心理需要,做好心理治疗。
2.2.2 功能训练
与病人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对部分功能丧失者,如偏瘫、失语者应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家人一起协助其加强语言和患肢的功能训练,如多交谈,积极做患肢的肌按摩及针灸、理疗等。
2.3 康复期的健康教育
2.3.1 防治高血压的行为措施
2.3.1.1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多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低脂肪和控制过多糖分以及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
戒烟、戒酒及保持情绪的乐观稳定。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
便秘。
2.3.1.2 行为指导
按医嘱服用降压等药物,出院后定期复诊或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高血压并及早进行治疗。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过度肥胖。
2.3.1.3 自我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可由于受冷刺激诱发[3],故在冬季应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 效果
接受健康教育的病人及其家属,基本上能掌握高血压脑出血行为治疗的方法、预防保健知识及出院后的自我护理和注意事项。22例恢复自理能力,15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愿意继续接受门诊治疗。其他病人死亡或处于昏迷状态。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由于应用CT对血肿准确定位、采用早期或超早期手术,病死率明显下降。要使病人顺利康复出院,需要病人、家属和护士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作为一名神经外科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和护理康复的知识,人文、心理、社会的知识,才能了解病人的知识需求,达到治疗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参考文献: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敏,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