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10-60%的人有失眠问题,在香港,约有12%的人主诉存在失眠[1,2,3,4]。失眠还会引起日间症状,如:疲乏、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易怒。这将引起生活、工作和婚姻等一系列问题,也是车祸和生产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十九世纪初工业化以来,人们的睡眠时间已经大幅减少,从9.5个小时下降到了目前的7个小时左右,越来越多的人处于慢性社会性睡眠剥夺中[5,6]。有关失眠的治疗问题成为医务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失眠的定义和成因

失眠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等表现组成的综合征,但它并非是一个明确的临床诊断名称。《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诊断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ICSD)推荐以进入睡眠障碍(Disorder of Initiating Sleep, DIS)和睡眠维持障碍( DMS)取代失眠[7]。DIS是指不能顺利、自然的进入睡眠状态,DMS是指不能保持睡眠状态或在睡眠周期中醒来后,不能再次进入睡眠。《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尚保留了原发性失眠的诊断[8]。它的要点共有三条:A. 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一个月以上;B.影响社会或职业或其他重要的能力;C.不是继发于其他睡眠障碍或精神障碍或物质影响。
失眠在年长者,女性和有抑郁病史的人群中较易出现[4,9]。应激、焦虑、疾病和服用药物等情况是失眠的危险因素。短暂性失眠易在应激、环境嘈杂、不适宜的温度、改变环境、倒时差、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下出现,待刺激因素消失后,就会自行好转。慢性失眠则成因复杂,通常由多因素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抑郁,其他原因包括各种疾病,如:
关节炎、
偏头痛、心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各种物质的影响,如烟、酒、咖啡因、毒品等;以及倒班和生活不规律引起的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二、药物治疗的现状
研究显示40%的失眠患者通过酒和OTC药物自我治疗,只有20%的患者看过医生并接受治疗。但是高达2/3的患者表示对自身的失眠及其接受的治疗根本不了解[10]。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确是失眠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治疗引起失眠的潜在性疾病,如:抑郁,关节炎、偏头痛、心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二打破失眠引起对睡眠的继发性焦虑,再进一步加重失眠的恶性循环。荟萃分析表明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的完整性和效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