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排便干结、排便费力及排便次数减少。长期便秘可导致口腔内异味、痔疮、肛裂、结肠癌,泻剂的滥用还可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发生便秘后,用力排便使腹腔压力增高和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极易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发脑血管破裂、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因此,必须处理好老年患者便秘问题。
1 临床资料
选择60岁以上门诊就医的老年人1 552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便秘患病时间、每周排便次数、不良饮食结构、缺乏运动量、有不良生活习惯、并存的慢性疾病等。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295例,占调查总数的19%。其中,男165例(56%)、女130例(44%);患高血压224例(76%)、冠心病94例(32%)、糖尿病68例(23%)、脑卒中56例(14%)、肛肠疾病135例(46%)、消化道肿瘤4例(13%)。
2 病因分析
2.1 生理功能减退 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主要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有关,如肠道蠕动减慢、牙齿脱落、咀嚼困难、进食减少或食物过于精细、食物残渣减少,对结肠运动刺激减弱而造成便秘。
2.2 饮食不当 粪便是由食物残渣和水分组成,如食物结构不合理、纤维素和油脂类摄入不足,饮水过少也是造成便秘的主要原因。
2.3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排便习惯 生活无规律、睡眠不足、久卧不动或忽视便意、未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排便姿势不适当、厕所安排不合理以及过度依赖润肠泻药和灌肠造成肠道敏感性降低。
2.4 运动减少 老年人骨关节炎、脑卒中后遗证、冠心病心绞痛等慢性疾病较多,迫使其活动受限,从而运动量减少、肠蠕动功能普遍降低导致排便困难。
2.5 精神和药物影响 过分激动或精神过分集中,副交感神经条件反射发生障碍。某些药物副作用,如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使肠壁平滑肌松弛引起或加重便秘。
2.6 器质性便秘 如直肠肛门疾病、胃肠疾病、腹部手术、老年痴呆等亦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因素。
3 预防和治疗
针对老年人便秘问题我们在辖区内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强调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情况下,不要刻意抑制便意而影响规律排便。合理调配饮食,保证每日饮水1 500~2 000ml,可适量饮用蜂蜜水,多食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空心菜、海带、红薯、豆荚等食品。适当增强运动强度,可参加气功、太极拳、慢跑等适宜老年人的活动。要劳逸结合、养心修性、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控制急躁及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另外,还可以用手法按摩的方式刺激肠蠕动。教会患者将右手掌根部紧贴左侧腹肌,从肚脐平行的部位开始做螺旋形按摩,促使降结肠内大便下移到直肠,每次10分钟,每天2~3次。若便秘经上述方法不能解除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口服缓泻剂、灌肠、肛门局部润滑等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和具体指导有50%的便秘患者收到良好疗效。有30%患者便秘逐渐减轻,总有效率达80%。
4 讨论
便秘对老年人健康可造成多种危害:①便秘患者排便时努力加大腹压争取排出硬结粪便,男性患者可使已经增大的前列腺更加肿大。②长期便秘可使老年人已薄弱的腹壁发生各类疝的可能性增加或加重。③排便时增加腹部压力可使氧耗增多,增加了诱发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几率。还可能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诱发脑血管意外。④排便时间过长由蹲位站起时,可由体位性低血压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血管痉挛。在动脉硬化基础上易发生脑梗死。⑤便秘与伴发病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排便节律消失,如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自主神经损害,由此而导致胃肠功能失调。⑥长期便秘还可导致自身中毒反应,如腹胀、头晕、恶心、失眠、乏力、食欲减退以及引发血压不稳、记忆力减退并逐渐导致或加重老年痴呆。⑦便秘给患者带来的苦恼又使患者减少进食量,试图解除或减轻排便的痛苦,常会因胃肠食物缺乏而导致胃肠蠕动所需扩张性刺激减少,导致肠道滞呆,使便秘加重。因此,要高度重视老年人便秘问题,积极开展健康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社区老年人便秘的病因与防治,李淑清,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