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性
腹泻指脂肪或糖类等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而非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率极高,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水样、质如蛋花,小便短少为主,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有综合疗效的治疗方法。本院自2009年采用了中药腹泻贴穴位贴敷联合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较以往单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5月于本院儿科确诊并收住院的90例消化不良性0~3岁腹泻患儿,将其按随机化原则分常规采用醒脾养儿颗粒口服治疗的对照组和腹泻帖穴位贴敷+醒脾养儿颗粒口服治疗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0例,年龄平均1.10岁,男22例,女18例;研究组50例,年龄平均1.12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腹泻病儿入院时均已确诊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病,病程3~10天,每天大便5~10次不等,大便呈黄或黄绿色稀水样,伴或不伴有奶瓣样物,不见黏液或脓血,患儿无明显眼凹、尿少等脱水症状,大便化验常规+潜血示:黄稀便,脂肪球(+~++++),白细胞(-)/HP,红细胞(-)/HP,入院前2周无发热、鼻塞、咳嗽、流涕等病史及用药史。
1.2 方法
1.2.1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组如下
单日入院者常规应用醒脾养儿颗粒口服,作为对照组,双日入院者给予醒脾养儿颗粒口服+中药穴位贴穴位帖敷治疗,作为研究组,药物用量依据其用药剂量方法严格把关,穴位帖为天津海奥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帖敷贴c型,贴于患儿神阙穴,24h更换1次,7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病情并复查大便常规+潜血,疗效观察分为 显效:治疗3天,大便次数≤3次/天,性状稠或成形,大便化验常规+潜血示黄软便,脂肪球0,白细胞(-)/HP,红细胞(-)/HP;有效:治疗3~7天,大便次数较入院时减少,性状较入院时好转,大便化验常规+潜血示黄稀便,脂肪球(+~++),白细胞(-)/HP,红细胞(-)/HP;无效:治疗7天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改变。观察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资料比较。
1.2.2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1周后的临床结果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消化不良性腹泻是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病因多,常见可有脂肪吸收不良、糖吸收不良和蛋白质吸收不良等,因婴幼儿正处于由单母乳或配方乳向多种食物添加辅食过渡的特殊时期,家长稍有不慎,便可导致小儿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甚至感受风寒而导致腹泻,常规治疗只是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上,治标不治本。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教会我们祛病求根、内病外治的原理。中药黄芩、白芍、干姜、肉桂、砂仁、莱菔子、五味子、丁香、五倍子等,具有温里散寒、燥湿健脾、止痛止泻、增进食欲等功效,能迅速改善
小儿厌食积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将这些中药做成贴剂贴敷于相应穴位上,利用中医经络效应,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以皮肤吸收,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内病外治,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因此,中医中药联合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参考来源: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中的疗效观察,罗庆湘,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