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和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FBD),临床主要为
腹泻型、
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而以腹泻型多见。我科自拟调肠止泻汤治疗腹泻型IBS 68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2例均符合IBS罗马标准Ⅱ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经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纤维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内分泌等全身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男24例,女44例;年龄19~56岁;病程1~5年。对照组44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20~59岁;病程1~4年。两组患者病情相似,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调肠止泻汤直肠滴入治疗,药用党参15 g, 茯苓10 g ,白术15 g,木香10 g, 元胡10 g, 柴胡10 g, 白芍12 g, 乌梅12 g, 诃子6 g 。上述中药浓缩至150 ml溶液过滤,每日排空大便后,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约10 cm,用石蜡油涂润尿管,缓慢插入肛内10~18 cm处,药液温度37 ℃左右,再以每分钟30~60滴的速度点滴。药液滴完后,嘱病人改为仰卧位10 min,再右侧卧位10 min。药液保留时间不少于6 h。对照组:思密达灌肠液直肠滴入,思密达6 g,溶入150 ml生理盐水中,加热至37 ℃左右,滴入方法同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近期观察6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影响观察疗效的中药及西药。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制定的判断IBS(腹泻型)的标准[2]:临床症状消失,排便每日1次或2次,无黏液,稳定6个月以上为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排便基本正常或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或偶尔有黏液为有效;症状或排便次数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4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29%;对照组痊愈18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0.4%。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BS(腹泻型)确切病因尚未阐明,以思密达等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我们通过中医辨证,运用直肠滴入给药,使药液直达病所,收效良好。IBS(腹泻型)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其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功能,出现大肠传导功能紊乱。每遇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时则腹痛、腹泻加重,检查无阳性体征。辨证属肝郁脾虚型。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收涩止泻为辅。自拟调肠止泻汤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木香、元胡行气调肠;柴胡、白芍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乌梅、诃子收涩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君子汤能促进胃肠蠕动,抑制亢进大肠,对全消化道有双向调节功能[3];木香对兔离体肠管能降低其紧张性,并可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效应,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柴胡、白芍等药对乙酰肝碱、组胺等引起的肠道平滑肌痉挛有拮抗作用,对自主神经有明显调节作用,可明显改善IBS全身症状[4]。诸药配伍运用,收效良好。(参考来源:杜永兰,调肠止泻汤直肠滴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5卷第7期)